110-120

的队伍吗?

  还真有——

  曹使君的运粮队!

  五日前,大将军掾属王匡借粮,曹使君在宴会上大方表示,不需要由矩平县出,他郡守府直接出了这批粮。

  终于想通里面关键的陈县令,连连喘着粗气,手下人来劝他息怒,他揪住对方的衣襟问道:“那,那王匡人呢?他们走了多远?”

  王匡带着粮食,速度受限,现在去追,也许还来得及!

  但是王匡手上的兵……

  没关系,他出府兵,带府兵去,王匡只有不到两千人,还都是新兵,他就带两千府兵去!

  匆匆赶回府衙的尉官见此情形,站在一旁,眼神飘忽:“王将军,被,山贼杀了……”

  “什么!?”

  “尸骨正在运回来的路上,就在离矩平县不远的官道边上。”尉官也是见到了尸骨的惨状之后,才赶回来通传的。

  这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令陈县令头晕目眩,尉官见他不说话,支支吾吾半天没开口。

  陈县令瘫坐在席案上:“说吧,你说吧,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些更糟的。”

  尉官哭丧着脸:“曹使君的副官,带着兵马,将府衙围住了!” ——

  洛阳城,凉州刺史董卓的府邸内,董卓最亲近的手下被他叫到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对策。

  李傕、郭汜、樊稠是跟随董卓一路征战的将领,董旻是董卓的弟弟,余下之人也多是董卓的部将和亲族。

  场内唯一一个例外,是化名士邑的贾诩,于是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我听士将军的口音,有些熟悉啊。”在座部将不少都是凉州人,自然能听出这“交州士氏子”的口音有些不对。

  “李大人好耳力,邑早年确实随家人走南行北贸丝为生,在凉州住了约莫五年,故而有北音。”

  “哈哈哈,我就说嘛,南人粗鄙,说话也是鸟雀言[1]。”

  董卓一直在座上,撑着脸没说话,任由大家七嘴八舌,将贾诩族中十八代问得七七八八了,才咳嗽一声。

  堂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袁太傅让我五日之后,拥立二皇子登基。”

  一石激起千层浪,堂内顿时炸开了锅。

  董旻在朝内任奉车都尉,这是西汉著名外戚权臣霍光曾当过的职务,隶属于九卿之一光禄勋,因此他也十分清楚如今朝中局势。

  “袁氏要立二皇子,他们自己怎么不去立,这事让袁太傅干,是名正言顺,由兄长您来干,您不就成为别人的靶子了?”

  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话也不能这么说,我倒觉得这是个机会,袁氏既然将拥立的功劳让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去拿?况且使君拥立二皇子,就怎么不是名正言顺了?京城谁人不知,是使君的军队接回了两位皇子的车架?”

  当日他们回京时,董卓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在队伍的前后都竖起了写有“董”字的旗帜。

  董旻一向瞧不起这些没有家底背景的凉州部将,找到机会就要怼上一番:“护驾是护驾,拥立是拥立,李将军不要混淆了,护驾只需要将皇子送入皇宫,便是达到目的,拥立可不是送皇帝登基那么简单,新皇登基之后,如何封赏朝臣,谁人应当提拔,谁人应当处罚?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一个不小心,我们之前的辛苦,全都白费!”

  李傕平素最讨厌董旻嘴里之乎者也,一副瞧不起凉州部将的样子:“这怕那怕,还能成什么事?新皇登基后如何赏罚,到时候再商议就是,谁不与使君方便就处罚谁,谁帮助了使君,或者于使君有用,就奖励谁!”

  “但这是天赐的大好机会,要是让给袁氏,下次要等到什么时候?十年?二十年?”

  郭汜其实心里是认可董旻的想法的,董旻是董卓的亲弟弟,这种场合怎么会驳董卓的面子,所以他估计董使君心里也是在犹豫。

  但他也不喜欢董旻那套文人做派,既然李傕愿意打冲锋,他就不介意掂量着董卓的心情,顺便拱一拱火。

  “李将军说得有道理,这机会落在谁身上舍得放弃?我看使君不如就按袁太傅说的,拥立二皇子,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

  诸将士争论得喋喋不休,一直到大家渐渐安静下来,董卓才看向从头到尾低着头,没发一言的贾诩。

  “士将军,你可有什么想法?”

  贾诩慢慢抬手,做足了派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才语出惊人——

  “董使君,您面对的,是一场死局。”

  董卓眼神一凛,示意他说下去,场内有人惊诧,有人不屑。

  “袁氏想要拥立二皇子,却不自己出面,而是委托将军您来,难道他们不想要拥立的功劳吗?”

  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贾诩此言一出,诸将士也不由思索起来。

  “他们当然想要。”

  “只是他们不能要。”

  “袁氏在先帝驾崩当夜血洗皇宫、杀了大将军和宦官,宫里多少朝臣多少双眼睛有目共睹,若是他们再出面拥立皇子,大家会怎么想?”

  贾诩扫视众人,眼睛微微眯起:“袁氏,想要做霍光吗?”

  李傕在旁边拍桌子:“什么弯弯绕绕我听不懂,反正袁氏不干,就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