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使君干!怎么就是死局了?”

  贾诩不急不慢道:“使君冒着危险拥立二皇子后,必然会给自己封赏,袁氏门生遍天下,两位袁公子,一人领禁军,一人是先皇亲封的校尉,他们兵力如何?”

  董旻沉声道:“三倍于我军。”

  “那他们会坐视一个兵力不足自己一半的边郡刺史,拿到比他们更高的爵位和封赏吗?”

  李傕这下听懂了:“那怎么办?真就不干了?让袁氏将这机会拱手让人?”

  贾诩微微牵起嘴角,他看向董卓,拜服道——

  “虽是死局,但邑有一计。”

  第117章

  依照贾诩的建议,计算京师的守备力量,要想达到目的,董卓需要在五日之内,将兵力扩充至现在的五倍以上。

  所有的行动,从在洛阳城中造势开始。

  袁氏屠杀宋氏余党和宦官, 在城内本就不是秘密, 因为外戚和宦官常年作恶,百姓们对于袁氏的这一举动,没有不拍手称赞的,甚至还有人传言, 这是先帝委托给袁氏的遗命, 由袁氏来替天行道, 为民除害。

  然而舆论的风向,就在一夜之间,伴随着邪乎的鬼神之说,悄然变了。

  宋氏一门上下百余口人的尸首,在这天清晨,突然出现在金市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夏季尸体腐败的很快,蚊蝇和恶臭充斥着现场,堪称惨不忍睹。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拦闻讯来围观的人们。

  于是民众间开始流传,宋氏有冤屈,这是怨灵驱使着肉身,从地府爬出来,到人间报仇啊!

  袁绍在家中, 得知此事,骇然大怒。

  “谁!是谁干的!?”

  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 在宫变之后,依附袁氏,被袁绍纳入麾下。

  他去看了现场,胃里现在还翻涌着:“会不会真的是怨灵……我看好几具尸首的眼珠子都……”

  “怨灵?宋氏的怨灵爬出来找谁?找你吗?”

  淳于琼那日刀下亡魂也以十数记,闻言更加害怕了:“那我去请方士!”

  袁术看热闹不嫌事大:“我认识厉害的!”

  袁绍一樽酒直接泼到了地上:“都回来!”

  淳于琼和袁术这才顿住。

  “他们前脚说是怨灵,你们后脚给我去请方士,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宋氏有冤屈?”

  “那可如何是好,如今就算我们不说,城里也已经传得……”

  袁绍在堂内来回走动,半晌之后,他沉声道:“你去帮我请典军校尉来。”

  很快,袁绍通过典军校尉曹操的关系,在洛阳五部尉官的官署外面,让人宣读了宋氏勾结宦官,意图谋反的罪名。

  百姓们还在为灵帝服国丧,这朝廷内一波接一波的动乱,都让人有些麻木了,一条条血淋淋的罪状念下来,人们这才想起了曾经宋氏和宦官们鱼肉百姓做的恶,似乎也对斩杀他们的袁氏有了改观。

  然而,百姓对袁氏的看法,不代表朝中,有兵权的将领们的看法。

  大将军在世时,几乎统揽朝廷军务,许多部将都受大将军提拔,或者本身就是宋氏亲族。

  这些人中,有忠于旧主的,不是在宫变当夜,就是在这几日,被袁绍带兵,屠了个干净。

  剩下的将领虽然归附了袁绍,但也难免兔死狐悲。

  如今得知金市宋氏尸身惨状,本就不安定的人心,立刻骚动起来。

  袁绍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受气、在军营里受气,到了朝廷,也不得安宁。

  侍御史孔融,自己曾经的同学,居然直接在朝堂上弹劾他!

  “天子居所,神圣弗侵!左中郎将袁绍大逆不道,视纲常法纪如无物,罪不可赦!”

  袁绍气得当场就把手里的笏板砸了出去,正中孔融额头,给人官帽都砸歪了。

  好你个孔文举,真是没话找话说是吧,怎么不弹劾他杀外戚和宦官,就弹劾他不尊圣居?

  就你读过书是吧!你尊礼法,那你倒是给我找出一个既尊重圣居,又能除掉外戚宦官的办法来啊! ?

  孔融身边的御史中丞护犊子,将见血晕倒的孔融交给了旁边的人,撸起袖子,踩过案板就要和袁绍干仗,袁绍也不怕他,挥着拳头就要冲出去,被身旁一人拉住了。

  曹操劝他道:“本初,你又不是不知道孔文举,他就是这个性格,查举朝中不正之风,这也是他作为言官的本分。”

  然而袁绍气得不是孔融不讲同学情面。

  宫变曹操没有参与,现在和他的老爹一样,独善其身,在这里做好人。

  他出了最大的力气,现在反而处处被人针对。

  袁氏血洗宫廷,这事谁不知道?袁氏怕别人知道吗?不怕,因为正常来说,朝廷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迫于太傅和袁氏的压力,谁敢把这个放到明面上呢?

  可他孔文举,就不能按正常人的脑回路去理解啊!

  果不其然,检举揭发这种事,有一就有二,有孔融这个不畏强权的言官打先锋,朝中弹劾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