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旁边一个好心人告诉他:“大军即将开拔,许多人家都会买些衣服食物,给出征的家人带着。”

  “大军?”

  什么大军?泰山郡要打仗?

  他是情报部的,他怎么不知道! ?

  卫召也顾不上逛街了,第一时间回到府衙,去找情报部部首符柯理论。

  府衙内,曹班环视一圈,现在她的手下,信息方面有以符柯为部首的情报部,智囊方面有以戏志才为代表的格物院学子,军事方面有彭放统帅的即墨军事学院毕业生,医疗有华佗、杨济等医师保障,人身安全方面有贴身保镖许褚。

  昨日她收到了两条最新情报,一条是贾诩从京师传来的,董卓顺利拥立大皇子刘辩登基后,原形毕露,野心急剧膨胀,自己在朝堂上专权乱政,又放纵手下部将烧杀掳夺,朝中已经传出反对董卓的声音。

  动乱的时局不是姐妹想要的,她们想过太平的日子,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她们不做不到偏安一隅。

  无论是对于想要延续还是想要结束这个王朝命脉的人来说,一个肆意横行、荒淫无道的权臣,都不是他们所希望见到的。

  既然利益一致,那就到了她们主动入局的时候了。

  至于另一条情报,则是来自渤海湾的那头——辽东郡。

  第119章

  太傅府上,尚书台将董卓“请”他们草拟的任免名单送出宫,给正在养病的袁太傅过目。

  袁逢看完名录后,闭上双目, 在场的门客、官员们,都屏住呼吸, 大气不敢出。

  “这是董卓的手笔?”

  众人面面相觑,有胆子大的门客主动道:“这名录上,有原大将军的幕僚、有名士、有被禁锢的党人,还有……”门客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总之,能拟出这样一份名单,必须对朝中局势、甚至是当今九州诸世家之间的关系,非常了解才行。”

  “董卓一个并州人,他的手下,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多是关西一脉的将领,他们出生寒门,如果不是有世家背景的人在他身后支持,不可能拟出这样一份名录来。”

  董卓有世家支持吗?

  当然是有的,几天之前, 支持董卓的世家,不就是袁氏吗!

  可现在董卓背叛了袁氏,这才几天,这么快就有世家向他交投名状了吗?

  再看看这份名录吧,提拔海内知名的士人并赦免一批原大将军的幕僚,分别扩充文、武,将中央的军、政抓在手上;任命一批太守和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赦免党人,为党人沉冤昭雪,进一步获得士人的好感,从而扩大自己在朝廷上的影响力。

  袁逢越想越是心惊,就算这份名录让他来拟,他能拟得这么滴水不漏吗?

  难道董卓背后,真有袁氏以外的高人相助?

  而名单上最为刺目的,便是袁氏子弟袁术——董卓授意,任他为司隶校尉。

  负责监察京畿的司隶校尉、监察朝官言行的御史中丞以及掌管尚书台的尚书令,在上朝时,都是有专席的,不仅身份特殊,手中权柄也相当之大。

  其中司隶校尉因为担任监察京畿的职务,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掌握兵权的。

  董卓这是在向袁氏示好吗?

  袁逢摸着砂纸上,那个“袁”字,黑色的字,硬生生让他盯出血色来,他放下名录,尚书台的官员还等着他的意思,堂内一片死寂。

  半晌后,袁逢艰难地从卧榻起身,召来仆役送上笔墨,他的手因为头风病,已经颤抖得很难写字了,他在一旁的砂纸上练了两次,才在名录上提笔。

  尚书台的官员接过修改后的名录——

  袁逢将司隶校尉前面袁术的名字划去,改成了袁绍,又在最后,单独给袁术加了一条——

  擢升袁术为后将军。

  袁绍收到了董卓的官员任命名录后,问门客:“这名录,太傅可看过?”

  门客留着冷汗道:“太傅修改了袁氏的部分。”

  袁绍沉默着看完名录,见袁氏门生韩馥,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心里有了计较:“既然他始终都不曾相信我,那我不接下董卓送来的这份礼,岂不是对不起他?” ——

  董卓对贾诩拟的名录非常满意,李傕也看了这份名录,有些犯嘀咕。

  “这名录上,一多半的人都不曾听过。”

  董卓闻言看了贾诩一眼。

  贾诩道:“我师从交州刺史郑玄,老师曾与我讲过朝中人事。”

  郑玄是名儒马融的学生,那这么说,贾诩只能算马融弟子的弟子。

  隔着一代,都能有如此厉害的传承,难怪先帝在时,畏惧党锢。

  董旻问贾诩:“袁太傅修改了司隶校尉的人选,这……”

  尽管“士邑”姿态放得很低,但因为董卓的信任和重用,如今整个董卓的智囊团,都隐隐以“士邑”为首的态势,其他人遇事,也习惯性地请教士邑。

  贾诩面露迟疑:“这个我也参不透,要看明君的意思。”

  董卓不屑道:“也不必事事小心,这是他袁氏自己心不齐。”

  “兄长明鉴,用官位挑拨袁氏三兄弟的关系,还能在朝廷上对外表明态度。”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