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

曹操,还有在冀州的袁绍,他难道还无能为力吗?

  第144章

  “将军,那可是蔡参军的父亲,我们就这样不管他吗?”

  张辽望着那架驶出城外的马车,有些担忧地问段宁。

  段宁追着董卓,从渑池一路到了弘农,董卓率军进入弘农县城后,坚壁清野,又派士兵抓捕城内的百姓,阻止他们逃出城。

  段宁的军队在距离弘农县不足百里的陕县驻扎下来,从此地骑马到弘农县,只需不到半日, 可她却无法再往前了。

  根据弘农县方向传来的消息,董卓在城内搜刮出了大量的粮食,又派人加紧修筑城墙,显然是想将弘农当做堡垒固守。

  弘农这个位置掐在从长安东出的咽喉处,对姐妹来说是必克的,段宁紧急增调凉州田庄的部曲,可是天子刚刚在长安安顿下来,贾诩是把武将带走了大半,但她们也因此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兵力,确保长安方向的稳固。

  况且弘农是座大城,想要硬攻, 即使姐妹兵力尽出,胜率也在五五之数, 实在不是上策。

  但若是拖下去不攻, 如今各方都在划地盘, 妹妹手中有天子,要是等那些军阀回过神来, 自己这边还没在长安扎下根基,局势就太被动了!

  这样下去,恐怕只能和董卓去争益州牧刘焉的援兵了……

  大战在即,段宁的军中难得氛围有些压抑,可就在昨夜,营地里,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尚书蔡邕。

  “谁说我没管他?我可是把宝贵的军粮都分给他了。”

  蔡邕孤身前来,自称替王司徒前来劝降董卓,请求段宁放他前往弘农。

  段宁对蔡邕的口才不甚了解,但是她了解董卓。

  董卓要是能降于*她,就不会被她一路追着跑了。

  都这么狼狈了也没派个使者来探口风,要让他投降自己,恐怕比杀了他还难受吧。

  硬攻弘农代价太大,她正盼望着有点变数呢。

  而她的军营里,不正好有个了解蔡邕的吗?

  “你的父亲……口齿伶俐否?”

  蔡琰也得知了父亲到来的消息,听姑臧君这么问,猜到了父亲此行的来意,叹气道:“若是父亲口齿伶俐,我也无法来将军营中了。”

  段宁和蔡琰同时沉默。

  段宁问道:“那……文姬要去见见他吗?”

  董卓性格暴虐又多疑,蔡邕能被段宁放行去见他,难保董卓不会对他产生怀疑,若是……这恐怕就是父女的最后一面了。

  蔡琰却摇头,神情淡淡地:“我曾劝他不要为董贼谋,他不听。”

  “如今董卓势弱,他又来劝降。”

  “既要做权奸,又想要名声,天下哪有这样两全的美事呢?”

  蔡琰自嘲地一笑,道:“其实我也何尝不是这样呢?”

  “既想要做孝顺的女儿,又想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将军不用顾虑我,就放他去吧,我是他的女儿,也是将军的部下,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汉朝的臣子。”

  “人总是要在这许多身份中,选出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一个……”——

  蔡邕没有想到,段宁不仅爽快地给他放行,还给他送了粮食补给。

  他知道女儿在段宁的帐下,但想到不知自己此行是否有命活着回来,最终什么也没说,谢过段宁后,便辞行继续往西了。

  半日之后,他在董卓账下谋士李儒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弘农县城。

  他确实是奉王允之命来弘农的,却不是为了劝降董卓。

  ——他是来与李儒合谋,刺杀董卓的。

  王允和李儒年少相识,当时王允做郡吏,郡太守因得罪小黄门而身死洛阳,王允未及弱冠便进京替上司扶灵回乡,是李儒在洛阳对他多有照顾。

  “司徒大人早知道士邑不与董相国一条心,只要大人想办法杀了董卓,迎长安的天子回京,司徒大人可以保证赦免董卓帐下文武。”

  董卓死后,他委身于董卓的黑历史如何处理,也是李儒最担心的问题,蔡邕带来了盖有三公印绶的文书,上面的赦免名单中赫然有自己的名字。

  李儒得了这免死金牌,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的底牌交予蔡邕……

  董卓的噩梦,是从杀死弘农王那天起开始的。

  他从不畏惧血腥,也不信什么鬼神之说。

  死于他刀下的老弱妇孺不计其数,从未见过所谓报应找上门来。

  看看那些畏手畏脚的世家吧,四世三公又如何,拿着经文挡在身前,便以为上古圣贤能抵挡刀剑锋利吗?

  生前既然都不能把他怎样,死后难道还敢找上门来?

  可自从他在洛阳皇宫,下令毒杀弘农王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他的军队不再是百战百胜,他的政令不再畅通无阻,从前不敢反对他的人,纷纷跳出来,写文章咒骂他的,成了义士,好像只要反对他,这个世间就太平了,汉朝的痼疾就被根除了。

  他只是杀了个皇子而已,到底是什么改变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