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福伦求见

  乾隆拿起一本奏折,眉头再度皱起。

  这本折子来自西北的甘州,奏报当地风沙肆虐,农田多被掩埋,水源亦遭沙砾堵塞,致使庄稼歉收,百姓食不果腹,且有不少村落因风沙侵袭被迫迁移,民生艰难,恳请朝廷拨款赈灾并派遣能吏协助治理风沙。

  乾隆凝视着奏折,面露凝重之色,沉思良久,对萧云说道:“云儿,这甘州之事关乎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咱们断不可掉以轻心。

  先写甘州风沙为患,百姓受苦,朕痛心疾首。”

  萧云轻点臻首,依言提笔蘸墨,在奏折之上工工整整地书写,神色间满是专注。

  乾隆接着口述,“着户部即刻拨银二十万两,专项用于甘州赈灾救济,采买粮食,确保百姓无饥馁之虞。

  再令工部选派经验丰富的水利及治沙能吏十名,星夜赶赴甘州,会同当地官员勘察地形,制定治沙方略。

  务必于一年内疏通水源,恢复灌溉,三年内使风沙之势得到有效遏制,还甘州百姓一方安居乐业之地,若有懈怠延误,严惩不贷。”

  萧云屏气敛息,手中之笔如灵动游龙,在宣纸上游走不停,将乾隆的旨意一字一句细细记录。

  她深知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关乎着甘州的未来,因而不敢有丝毫疏忽,不多时,一份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的批示完成。

  乾隆接过批示,仔细审阅,眼中满是赞许之意,微微点头道:“云儿,你写的很好,帮了朕大忙!”

  萧云听闻,腼腆一笑,“能为弘历分忧,是我之幸。”

  二人相视一笑,那笑容仿若春日暖阳,驱散了因甘州灾情带来的阴霾,御书房内满是温情与默契。

  萧云在乾隆的悉心指导下,正全神贯注地继续批阅着奏折。

  此时,那些请安的折子于她而言已然驾轻就熟,仿若开启了一扇熟悉的门扉,极为简单。

  甚至无需乾隆多言,她只需轻轻抬眸,目光扫过折子,便能一眼洞察其中深意,而后玉手拈起朱笔,在折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已阅”二字即可。

  每一笔落下,都透着一股自信与从容,仿佛她天生就该坐在这御案之侧,参与这军国大事的决断。

  乾隆斜靠在那雕刻着威严金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龙椅之上。

  他深邃的目光却仿若被一股奇异的力量牵引,仿若世间万物在这一刻都失去了色彩,唯有她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模样,如同一束璀璨的光,直直地照进他心底。

  正在此时,小路子脚步匆匆,却又极力放轻,仿若生怕惊扰了这室内的宁静一般,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他一进殿便立刻微微俯身,毕恭毕敬地轻声道:“皇上,福大学士在外求见。”

  声音轻柔得如同微风拂过琴弦,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萧云此刻也敏锐地听见了小路子的声音,手中批阅奏折的笔微微一顿,仿若被一阵微风吹皱了思绪。

  随即,她抬起头,目光仿若清澈的湖水,望向乾隆,眼中带着几分询问,“弘历,我要回避吗?”

  乾隆却仿若陷入了一场深沉的思索,并未即刻回应。

  他剑眉微蹙,心中暗自思量:在这个时间点,福伦前来求见,这时间拿捏得如此微妙,恐怕并非是为了寻常国事。

  依朕看,十有八九乃是为了私事。

  他若所猜不错的话,应该是为了尔康和晴儿的婚事。

  既然如此,云儿在这儿也好,说不定此番情形,能让她对这儿女情长之事开开窍,也让她知晓,这世间人情百态。

  这般想着,乾隆便摆了摆手,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不必,你留下,小路子,宣他,进来。”

  小路子心头一震,不禁有些看不明白皇上的做法了。

  他暗自思忖:若是叫福大人看见萧姑娘在批阅奏折,这事儿要是传了出去,那岂不是要掀起轩然大波,引起朝野动荡?

  这宫中规矩森严,女子干政可是大忌,更何况是如此明目张胆地坐在御案前。

  但皇上既然这般决定,想必必有他的缘由,皇上的心思又岂是他能揣测的。

  小路子压下心头的疑惑,快步走到殿外,扬声招呼道:“福大人,请。”

  声音尽量保持平稳,却难掩心中的忐忑。

  福伦步伐沉稳得如同泰山压顶而不摇,一步步走进殿内。

  刚一入殿,他便立刻撩起衣摆,屈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给乾隆行了一个大礼,高呼,“臣参见皇上。”

  乾隆的目光依旧没有从云儿身上移开片刻,只是淡淡地随口应了一声,“免礼。”

  福伦缓缓站起身来,刚一抬头,便看见眼前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萧云正安然坐在御案前批阅奏折,而皇上竟对此视若无睹。

  他顿时被惊得大惊失色,心脏仿若漏跳了几拍,仿若被一道闪电击中,整个人呆立当场。

  还好他久在官场,练就了一身处变不惊的本领,反应极快,硬生生地将到嘴边的惊呼声咽了回去,没有发出任何异样的声音。

  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目光在乾隆和萧云之间来回游移,试图摸清状况,仿若置身于一场迷雾之中,找不到方向。

  反倒是乾隆率先打破僵局,他目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