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倪女士和倪女士的小房车

  倪女士的车不是三轮车,是电动三轮房车。

  看上去是微型房车,认真数只有三个轮。其实就是把电动三轮摩托的货架改造成封闭式车厢,加装了门窗和房车设备。

  这种号称“史上最便宜房车”的改装车是近年流行,旅行路上时不时会遇见。姜南第一次遇见倪女士的车,就是在南阳某个房车营地。

  那个营地里有好几辆电动三轮房车,姜南却第一眼就注意到这辆。原因无它,这车实在是太干净了。

  这种干净同洗车频率无关,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没有旗帜,没有喷绘,没有“流浪中国”或“想你的风”。米白色车身搭配湖水蓝门窗,清爽得像一座度假小屋。车旁摆着几盆高低错落的绿植,在四月的和风里轻轻摇曳。

  住在这辆车里的人,一定很会享受生活,姜南想。

  旅途中遇见有意思的驴友,也是好素材。她有心要同车主结交,敲了半天车门,得到的回应是一连串凶狠狗叫。

  旁边扎营的大叔瞧见,好心提醒:“别招惹那上海阿婆,脾气怪得很。”

  快到西安时,姜南又遇见了这辆车,也见到了上海阿婆本人。

  第一眼印象是优雅。

  瘦瘦小小一个阿婆,腰不弯,背不驼,满头白发微卷蓬松,看不出半点长途自驾后的油腻和毛糙。墨绿色粗棒针绞花毛衣配牛仔裤,原本是年轻率性的风格,穿在她身上却不会被嘲笑强行扮嫩,反倒展现出一种超脱年龄的松弛感。

  时值午饭时间,老人系着一条浅灰格纹围裙,正支着外置桌板切菜。阳光照着她慢条斯理的动作,闹哄哄的营地亦温馨如自家厨房。

  周游过去搭讪,先自我介绍是二十万粉丝博主,又夸阿婆身体硬朗,穿搭时尚有气质。

  阿婆不理睬,菜刀一抬直指姜南:“勿要拍照,谢谢。”

  “没有拍。”姜南忙把相机递过去,“阿婆你看,我拍的是那边的小狗。”

  阿婆放下菜刀,在围裙上擦擦手又掏出眼睛架上,还真接过相机认真检查:“喏,这张明明拍到我的车,黄牌照都露出来了,麻烦删删掉好伐?”

  姜南看看背景里被虚化的车尾,正想声辩,周游递了个眼神示意她配合,又问:“这车改得真好,花了多少钱?”

  “伐晓得。”

  “开车打算去哪里?”

  “伐晓得。”

  “怎么想要出来自驾的?”

  “伐晓得。”

  “你老伴也来了吗?人在哪里?”

  “伐晓得。”

  “那你今天午饭吃什么?”

  阿婆把菜刀一剁:“你这样一直问东问西,我都伐晓得能不能吃上午饭。”

  不欢而散后,姜南只觉遗憾:那位上海阿婆很排斥拍照,偏偏又有一张充满故事的脸,让她忍不住想用镜头去探究银发与皱纹掩藏的岁月。

  如果能配合拍一期视频,就更好了。

  几天后,他们在兰州火车站拍摄。这个火车站因“兰”字被书法家写成上横长下横短的“错别字”而出名,成了网红打卡地。在各种姿态拍照的游客中,姜南又瞧见了那位上海阿婆。

  这次她身穿黑丝绒旗袍,肩裹秋香绿长披肩,精致如刚同老姐妹打完麻将,要去赴一场酒店里的下午茶。

  拿相机的男人应该是附近摆摊拍照的,比划着让老人把姿势摆成这样那样,可惜全被当成耳旁风。她就板板正正站在那里,双手交握身前,严肃如拍证件照。

  姜南留意到,她朝左侧倾了半个身子。这么刻意的大角度,不像是为了拍照好看,倒像是为左右两侧留出合照的空间。

  摄影师提了一嘴,说这样脸部会有阴影。

  阿婆摇摇头,手朝上方指指:“别的勿用管,要紧的是把兰州两个字拍下来。”

  照片拍好即刻打印封塑,阿婆交了钱,捧着那张照片又对着火车站呆立良久。

  是沉思?是怀念?她在多少年前来过这里,又遭遇过怎样的悲欢离合?那些原本会站在她左右亲密合影的人又都去哪儿了?

  人来人往中,瘦削的背影沉默矗立,很难说是热闹人世遗落的故事残片,还是岁月洪流中残存的一角砥柱。

  鬼使神差地,姜南举起了相机。

  只一张,留下了仰望“兰州”的孤独者。

  背影不算侵犯肖像权,她有些心虚地想。

  如今与老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姜南就更心虚了。

  从她坐的位置,能看见位于车厢后半的卧室区。床上被褥凌乱,显然老人已经就寝,是听见动静才特意去察看。

  “谢谢。”她又真心实意说了一遍。

  “勿要谢。”倪女士语气淡淡的。

  车厢内蓦然安静。这种时候通常就该讲讲自己的悲惨遭遇,把踩坑经验分享给驴友,被嘲笑,被安慰,大家再顺势聊一聊各自的旅行见闻,萍水相逢就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

  刚起了个头,倪女士一摆手:“你有什么故事我勿用听,你也勿要来问东问西。”

  “哦。”姜南抱着搪瓷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