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本卷完)

喜欢找人聊天说话,而且不喜那种严肃的话题,想聊那种家长里短的。

  所以谭文彬还特意收集了学校里不少的感情故事,也从吴胖子那里收集了一些老师的家庭传闻。

  每次去,都是和老太太就着瓜子,一唠一下午,到晚上时,再蹭一顿松香楼大厨的手艺。

  这些日子他拄着拐,又吃得好,身上长了好几斤肉。

  “哟,老爷子,忙着呐?”

  “哎,谭先生来啦。”

  简单打过招呼后,谭文彬就拄拐上楼,刚进开间,就铺垫起了氛围:

  “老太太,上次跟你说的那个和学生谈恋爱的老师,事情被撞破了,您猜怎么着……”

  ……

  李追远近期的生活很规律。

  除了每天早晚饭后陪太爷在村里散步外,其余时间,他都用来重新温习整理自己以前所掌握的阵法、风水和术法。

  内核理解加深了,就得重新进行适配,要不然就会出现马车拉火车头的情景。

  这是一个很复杂繁琐的体系工程。

  因为绝大部分人,内核理解是落后于运用层面的,很多人布置阵法和使用术法时,都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

  李追远这里是个特例,更特例的是,他的内核理解居然能在本就很高的层次,再次拔高一大截。

  这属于,幸福的烦恼。

  薛亮亮一直住在这里,他的生活也很规律。

  每天天没亮,他就骑着三轮车出了家,天快彻底暗下去时,才骑着三轮车回来。

  回来后就呼呼大睡,累得不行。

  天天早睡早起,过得比家里谁都充实。

  弄得太爷都不住感慨:“都快过年了,伢儿的工作还这么忙,可真不容易。”

  不过直到那天起,薛亮亮就没再出门了,因为村长召开了会,村里要划出一些宅基地,请人工提前盖好房子。

  这是为了安置以后会被安迁过来的三峡移民。

  村里盖房子自有专业人员,薛亮亮去主动请缨,改了一些房屋的细节设计。

  毕竟每个地方的自建房都有着当地的传统,薛亮亮希望能保留一些移民那边的房屋细节,让他们更有些家的慰藉。

  改过设计后,薛亮亮也跟着一起做起了小工。

  见状,熊善去了,梨花还去帮忙煮了饭。

  每天散步时,李追远都会跟着太爷去往房子工地上走走看看。

  李三江年纪大了,更晓得这种安迁的不易。

  农村里除了上学的娃娃,大部分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而南通方言又最是难学难懂,外地人安迁过来,想和本地人聊天说话都得连比带猜。

  像房子和地,国家能补,但有些东西,是真的没办法补得上的。

  今天下午,李三江骑着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的东西以及李追远,去了一趟镇上的邮局。

  东西都是在家就打包好的,李三江拿出一个小本子,让李追远写邮寄地址。

  每个包裹里,装的都是年货,还有一封李追远按照李三江吩咐,写的过年祝福和感谢语。

  邮寄地,是上海。

  那次李三江带着李追远去上海看眼睛,途中受过不少人帮忙,这是回谢,去年过年前,也寄了一次。

  东西不多,也不贵,用李三江的话来说,人家当初平白无故地帮你,证明本就不是个图利的人,更愿意接这种心意。

  从邮局回来后,李三江又骑着三轮车,载着李追远去石港镇上买了年货,不是给家里买的,而是给李维汉和崔桂英买的。

  买完后,他再带着李追远去送。

  一番折腾,等回到家时,天都已经黑了。

  梨花在准备晚饭,上了一天工的薛亮亮在楼上洗澡。

  李追远和太爷坐在坝子上,看着电视。

  李三江不知从哪里取出一包核桃,嘴里叼着烟,给曾孙剥着。

  太爷剥一个,李追远吃一个,因为太爷觉得吃核桃能补脑子。

  电视机里的省台正在播放着新闻,春节将至,记者去商场百货大楼进行采访,问的都是些经典的问题,

  得到的回应是:

  “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平日里什么都能吃得到买得到,感觉过年也没什么稀奇的。”

  “和以前比,现在年味真的是越来越淡了。”

  李三江把刚剥好的核桃,递送到李追远面前,抬头看了一眼,用方言骂了一声:

  “勒比日像的东西。”

  李追远现在南通方言早熟悉了,骂人的话也听得懂,这句话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装。

  薛亮亮这会儿正好洗完澡从楼上下来,笑着说道:

  “人是省会,又是在百货大楼里采访的,那被采访的家里条件肯定好嘛。

&e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