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

sp; 见李纯被这几口箱子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近,俱文珍便躬身道,“陛下,这就是那王承宗的恭顺之心了。”

  皇帝毕竟是见过好东西的,虽然这种金子用箱装的豪横很吸引人,但他还是迅速回过神来,问道,“这是王承宗送来的?有多少钱?”

  “一万金。”

  皇帝微微皱眉,想到了自己已经付出的三百万。

  俱文珍又道,“且那王承宗承诺,往后每年在常例之外,还会额外进献两千金。”

  皇帝不说话了。

  你说巧不巧,他刚刚给神策军发下去的赏钱,正好就是二十万缗。

  第163章 【滴——是否消耗五百万气运值,使用复活点功能?】

  李纯算是一个对钱很有概念的皇帝了, 但单纯跟他说二千金、二十万缗,也不如直接让他意识到这笔钱刚好足够每年犒军来得清晰。

  而且这段时间,在有意无意之中, 五百万缗这个数字,也时常刺痛着李纯的神经。

  只要承认王承宗的身份,不仅每年都有一笔进项, 还能省下这五百万, 用来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更何况,满朝上下除了他和李吉甫,全都是主和派, 要发动一场战争, 皇帝所承受的压力本来就不小。

  又能顺应民意,又有好处,李纯实在不能不心动。

  只是他还有些迟疑, “君无戏言, 朕若是出尔反尔,岂不让天下人少了畏惧之心?”

  连他自己都不把自己说过的话当回事, 别人又怎么会当回事呢?李纯也怕开了这个头, 会有些不好的影响。

  俱文珍一听皇帝心中已经有了动摇之意, 便道, “话虽如此, 但战事一起,河北之地恐怕又要生灵涂炭。陛下爱惜百姓之意, 想来天下人皆能体会。况且,有了成德的旧例, 往后那些藩镇再有新旧交替之事,自然都会对陛下有恭顺之心。”

  若是成为定例, 以后新人上位都得给他进奉一大笔钱财,那内库就会宽裕许多。

  听他这样说来,平息干戈,竟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了。

  但原本想打仗的人就是皇帝这事,俱文珍是一个字不提。

  皇帝自己似乎也忘了这一点,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道,“诚是此理。”

  他召见李吉甫,先将裴垍等人的奏折拿给他看。

  李吉甫对皇帝的性子也算了解,一看就猜到他要改主意了,稍微一试探,就问出了王承宗的条件,顿时心下嗟叹。

  陛下如此反复,重小节而忘大端,成德纵然平顺,将来的局势也难以预料。

  只是皇帝对他还算信任,也明说了这笔钱会用来养军,让李吉甫也无话可说了。

  他虽然倾向于削藩,但也不看好这一战,只因有天兵在,皇帝又想打,才绞尽脑汁地出主意,如今皇帝不想打了,自然也没必要坚持。

  李吉甫便默认了这个选择,只是问道,“陛下打算怎么跟那些天兵说?”

  这事皇帝也想过了,道,“契约上写了,若是违约,需赔偿他们一成的费用。朕若是选第三策,所费本就不多,给他便是。”

  李吉甫总觉得,天兵既然得了皇帝的许可,能光明正大地介入河北局势,不会那么轻易收手。不过目前看来,他们也不至于主动掀起战争,顶多是在河北也如在长安这般行事,那对河北百姓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如此想着,便点头道,“既是陛下已有决定,那便尽快下旨召回李鄘吧。”

  免得人到了成德,与王承宗起了冲突,又平添波折。

  不管是召回李鄘还是加封王承宗,这圣旨显然都不好写,李纯干脆让内侍将轮值的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全都召来,一同草诏。

  这些官员基本都是反对开战的,听说皇帝又不打仗了,俱都十分欢喜,连声称赞皇帝圣明,然后就开始分派起任务。

  今天值班的又有白居易。李纯还记得他之前那封奏折写得有多不客气,便点了他的名字。

  白居易也很高兴,援笔而就、一气呵成。

  然而等圣旨发出去之后,宫中就渐渐有消息传出来,说皇帝之所以改主意,是因为王承宗主动献上万金,且以后每年还有进献。

  满朝文武都被这个消息砸蒙了。

  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其他藩镇也都有样学样,贡赋不入国库,而是输入皇帝的私库,买好皇帝,朝廷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那他们这些朝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尴尬的也在这里,前脚他们才上了歌功颂德的奏折,现在也不好立刻大声反对。

  况且不开战也确实是他们的诉求,只要不考虑具体的过程,也能厚着脸皮说一句皇帝是在众人的呼吁之下改了主意,是他们的胜利。要是点明了皇帝收钱的事,那这政绩岂不是又没了?

  出于这样的心理,大部分人都缄口不言,但还是有一批忠直之人继续上书。

  其中就有白居易和韩愈。

  两人的文章角度虽略有不同,但都写得汪洋恣肆,而且都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以及他身边的宦官和宠臣,认为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促成此事,却会造成朝纲废弛、国纪败坏的恶果,最后受损的却是皇帝的圣明,一旦传出皇帝爱钱财的名声,只会为天下笑。

  要是说别的,李纯未必会在意,但他们偏偏点出了他不愿道破的私心——根本没有什么蒙蔽圣聪,是因为皇帝想要钱,俱文珍和李吉甫才会主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