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60

嘲笑他说,“皇甫作诗止睡昏,辞夸出真遂上焚。要余增和怪又烦,虽欲悔舌不可扪。”

  对于今天的考生来说,作诗就更难了。

  因为在大唐,公认的观念还是“翰墨非女子事”,大部分士族都会让女儿读书,但有诗作流传在外的很少,大部分留下名字和作品的女诗人,不是妓女就是道士,亦或兼而有之。

  不过,雁来其实已经有意降低她们的难度了,因为今天的题目是“林中有奇鸟”。

  这句诗出自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诗人自比为凤凰,却找不到能够停驻的梧桐,只能敛起羽翼、徘徊不回,表达了作者处非其位、壮志难酬的情感。

  只要读过原作,知道出处,这个题目几乎是为这些女性考生们量身定制的。

  当然了,领会题目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回事,将之用视作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也只有足够严格,这场考试的成绩才有意义,这些女官的存在才能为众人所接受——她们是凭借自己的才华而非其他,立身于朝堂之上的,如同所有的文官那样。

  ……

  三天的考试结束,考生们在短暂的解脱之后,又再次被紧张的情绪攫取,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结果公布。

  而另一边,考官们则是加班加点阅卷、排名,然后再将试卷送去政事堂覆核。

  本来覆核应该是翰林院的工作,不过秘书省的女官以后要跟他们做同事的,这样容易分出身份高下,雁来干脆就让政事堂能者多劳了。

  政事堂确定了最终的名次,才会找出原卷,拆开糊名,将结果送到雁来这里。

  试卷一拆开,看到上面的名字,几位宰相又开始头痛了。

  郭令徽也报名参加了这场考试,这事他们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但她走正常的渠道报名,他们总不能不许考。

  可是就算离了婚,她的身份终究还是很特殊的,不能不有所顾忌。

  本来,秘书省跟翰林院负责同一份工作,大部分人都不以为意,就算是宫中的女官,想要跟正儿八经晋升上来的翰林学士竞争,也几乎不可能,更不用说制科考出来的新人了。

  到时候肯定是翰林院为主,秘书省为副。

  可是有一个曾经的贵妃在,情况就不一样了。

  为此,甚至还有人特意跟主考官打了招呼,让她落榜。结果天兵折腾出这个糊名誊抄的法子,还是她考上了。

  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不是雁来的阳谋。

  就是要让他们不满意,但是又挑不出错来,毕竟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试卷是考官批阅的,名次是几位宰相定的。

  雁来看到名单,果然很高兴。

  虽然目的是为了给秘书省选拔人才,但既然开了制科,规矩就还是按照制科的来,将所有考生按照试卷分成了甲乙丙丁四等。其中甲等按例是空缺的,除非皇帝特别重视某个人,才能特意将他提到甲等,乙等算优秀、丙等算合格,只有丁等会被黜落。

  而这一科,乙、丙两等加起来有十几人。

  雁来语气十分轻快地道,“成绩出色的考生比我预想的多啊,都是国之栋梁,既然考过了,总不能再打发回家。这样吧,乙等授秘阁学士,一应待遇等同翰林学士,丙等就先留在秘书省读书吧。”

  当然了,说是读书,其实也是会授一个校理之类的官职,算是释褐入仕了。

  但几位宰相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为制科通常都是这么安排的。而且这一科乙等只有五人,她甚至都没从丙等里提一个补上,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行了,去宣布名次吧。”雁来在名单上写上自己的一件,用了印。

  制科的名次,跟进士科一样,是将所有考生召集到尚书省唱名,然后再张榜公布。而后主考官领着及第的考生去政事堂拜见宰相,再由宰相领着去拜见皇帝。

  ——最后这条并不是强制性的,皇帝有兴趣就见一见,没兴趣就免了。

  李纯现在还在蓬莱殿里躺着,当然没法陛见,不过雁来可以代劳。

  很快她就在延英殿见到了人。

  有一件不知道算意外还是算惊喜的事,那就是乙等的五人之中,除了郭令徽、薛涛之外,剩下三个名额里,宋氏姐妹只占了一个,是宋若宪。

  剩下两人一个名叫崔媛,出身清河崔氏,虽然衣着寒素,却气度从容,五姓七望的底蕴可见一斑。

  另一个则是江南才女沈丹青。

  对雁来来说,应该是惊喜多一些。

  大唐底蕴深厚,有现成的、好用的人才,她当然也能省一些力气。

  五个乙等看起来都还算镇定,一来她们出身高、见识广,在这样的场合自然更得体有礼,二来既然是乙等,那前程就已经定下了,自然不必太激动。

  丙等则不然,她们本以为必定要被黜落,谁知峰回路转,居然还能留在朝中,就算只是在秘书省读书,那也是难得的机会,何况还有官职、有俸禄。

  对她们来说,人生就在雁来一念之间被改变了。

  这会儿看到她,一个个眼睛发亮、面颊红润,看过来的视线里满是崇拜敬慕。

  雁来勉励了几句,就让苏云敏领着她们下去安顿,然后交接工作。

  藩镇改制开始之后,每天汇总到雁来这里的文件又多了几倍,翰林院的几位学士一开始面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