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

104章 和好可是我想让你重新爱上我。

  一刻钟后,一辆不起眼的平顶马车抵达霍府的角门。

  徐复祯掀开车帘,不等水岚搀扶,自己提着裙子跳下了马车。

  依旧是上回那个老仆过来应门,见到徐复祯,他有些意外:“徐姑娘怎么来了?少爷在官署,这会儿恐怕回不来。”

  徐复祯要的就是他回不来。她一面往里头走,一面对那老仆道:“无妨,我去厅里等他,老伯自去忙吧。”

  那老仆仍旧送她到厅堂里,给她沏了茶,这才退下了。

  徐复祯见他拐过连廊看不见影了,这才站起身来,循着记忆往霍巡的书房走去。

  她上次只是闲庭信步,这回却是存了目的来的,路上难免紧张。好在一路没见着什么人,顺利地摸到了霍巡的书房外。

  徐复祯先透过窗户往里瞧了一眼,里面还是她上回过来时的模样。她走到门边,试探地推那扇黑漆隔扇门,竟真让她推开了。

  徐复祯小心地跨步走进去,心却是砰砰乱跳起来。

  她记着沈芳宜的话,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到了那口青花卷缸上。里头斜插着数卷画轴,一二三四……总共有六卷。

  她在画缸旁边站定,从里面抽出了一卷画轴,拿在手里徐徐地展开来。

  四尺四开的彩边绢,上面用清润的笔触勾勒着一个身穿海棠红襦裙、挽着流云髻的少女,长眉月眼,唇角半点梨涡隐现,只一眼徐复祯便认出那就是她自己。

  边上落款是霍巡的字迹,上面写着“忆闲风斋初见祯儿丁亥年腊月作于兴元府”。

  徐复祯反应过来这是她和霍巡的初见。丁亥年是盛安九年,他们七月初见,到十二月他竟还记得她的样貌打扮。

  她不由微微笑起来,合上那卷画轴放在一边,又取过一旁的画轴展开。

  依旧是四尺四开的彩边绢,画着一个立在桥边的少女,正仰头看着烟火。流畅的线条一笔勾勒出秀挺的侧颜,不消说,那还是她。

  落款写着“戌子年中秋夜忆去岁同祯儿涿河畔共赏烟火”。

  徐复祯看着画中的少女指尖一颤。盛安九年的中秋是跟霍巡一起过的吗?

  她渐渐想起来,那年中秋发生了很多事情。

  她发现了姑父在外头的相好;她还被霍巡拽着跑到了涿津桥去看烟火;她小小地使了个计谋,把王今澜赶出了侯府,还差点要了秦萧的命。

  徐复祯又抽出第三幅画。

  画作背景是用墨青色晕染的山林夜色。少女靠在朱漆阑干上,微微仰着头,红唇鲜艳丰润,胡粉色颜料在眼里点了数点高光,像蓄着的清泪。

  落款只提了一句诗:“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没有描述,没有日期,但是徐复祯一下子想起来了。

  九年重阳节,她随姑母去郡王府别院做客,在那里挨了沈珺一鞭子;郡王妃收了她做干女儿,又跟着表姐沈芙容认识了文康公主。

  也是在别院半山的栖凤阁,霍巡凭着一个吻走进了她的心里。

  第四幅画的笔触很少,黛青色的阴影勾勒出一副皓月雪霁图,当中一个穿素锦斗篷的少女,乌发雪肤素衫,像自雪里走出来的仙娥。

  落款“夜对孤灯不成眠己丑年冬月忆祯儿作”。

  这是在抚州的时候。徐大太太给了间没有护卫的屋子给她住。三九寒天,他彻夜睡在她的屋外守护她。

  那时徐家在她面前还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她靠着巧劲才能从徐家手里拿回自己的财产。现在徐家已经分崩离析,她也不是从前那个无依无靠的小姑娘了。

  徐复祯心中百感交集,又展开第五幅画。

  背景是藤黄颜料虚绘的草庐,使了山水画的技法,用淡墨画出蒸腾的烟雾,跪坐的少女的脸半隐在烟雾后面。

  落款“东阳山煮茶,今忆之恍如隔世矣己丑年暮秋作”。

  徐复祯心里颤了颤。这是盛安十年的二月,那时他们久别重逢如胶似漆,谁也没想到即将迎来真正的分别。

  她那不堪回首的两年里,原来他也是一样的摧心剖肝。他当初是怀着怎样的思念落笔,又经过了多少个日夜的观瞻抚触,连画布都起了毛边。

  一滴泪落在画卷上,徐复祯吓了一跳,连忙用袖子去擦,谁知袖子的绸布不吸水,她又手忙脚乱地找帕子。

  待擦掉画布上的泪水时,那泪滴已化开了大半,将画中人那本就晕染得若隐若现的脸庞变得更加模糊。

  沈芳宜说他很宝贝这些画。要是被他知道自己弄花了他的画,也不知道会不会生气。可是,本来画的就是她,霍巡怎么会跟她生气?徐复祯眼里还含着泪光,又忍不住抿嘴笑了。

  她擦了泪,取过第六幅画轴。

  这幅画卷明显比其他几卷要新一些,她展开一看,却是怔住了。

  很精细的画面。莹黄的色调,苏绣屏风投下的仙鹤剪影与地毯上的彩凤交织在一起。少女在罗汉榻上沉睡着,一只手放在小腹上,眉心微微蹙起。

  徐复祯脑子轰然一声。

  这是在政事堂侧殿的暖阁里。那时她身子不适,先行去暖阁里歇下了。后来她做了个梦,梦见霍巡进来看她,还亲吻了她。

  那时他们还没和好。所以,那不是梦吗?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