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下山的银钱没怎么花,走时又找何守义借了点儿,倒是顺利把账结清。

  林林总总加起来好几百斤的东西,大花独自驮回家有些困难。他们只好在城门口雇了个人帮忙,声称深山里好些朋友兄弟拜托顺便捎回去的,也没引起怀疑。

  何天明和他们买的东西大差不差。何家虽然人口多,但余粮也多,还种有十几亩地,其实比他们还宽裕些。而且水牛力气大,完全驮得动,也用不着再请人。

  一路顺畅地回到河源村,何家人主动帮着把东西一一送上山。

  粮食于老百姓来说,都是贵重东西,也不敢往山洞放。便堆在堂屋或灶房,用石块和木板垫起来,免得挨着地面受潮气。这些屋子能够上锁,轻易不会丢。

  在家魂不守舍地待了两天,俩人带着未能交付的山货再次去了趟镇上。

  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和车马少了些许,但出入粮行的客人明显增多,都是一车一车往外拉。

  已有个别商户嗅到味儿,挂出涨价的牌子。不过暂且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只增加两文三文的。对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像他们这样的平民就有些肉疼了。

  耳听几个大叔同粮行老板讨价还价,俩人不禁庆幸买得早。

  他们先到方宅门口晃悠一下,果不其然,方璟和崔牧川都不在,其他人得了命令暂不接收山货。俩人并未纠缠,驾着车离开,去往集市。

  可惜大伙儿忙着屯粮,愿意花钱买山货的人却是少了。他们摆了几个时辰的摊,又走街串巷,挨过许多骂,也只卖出一半不到。

  剩下的东西算起来值好几钱银子,这下全砸在手里。

  齐山见谢知云闷闷不乐,宽慰道:“不打紧,干货经放,以后说不定可以再卖。旁的留下自己吃,也省得花钱买。”

  顿了顿,他又沉声说:“只要平安就好。”

  谢知云自是明白这个理儿,不想叫人担心,抬眼定定看着他,露出笑来。

  “嗯,你说的是,平安就好。”

  第39章 第 39 章 熏肉

  镇上开始出现前来避难的流民, 佩刀的官差也多起来,整日在四处巡逻。但凡出现丁点摩擦、争吵,他们便会及时赶到制止。

  再往后, 无论是谁进城, 都需要出示户籍和路引。

  再迟钝的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 一时间人心惶惶的。

  值得高兴的是, 再没下过那样的大雪。惯常只是飘些细盐一样的雪籽, 下上一夜半天的就停了。虽还是冷,却不至于受灾。

  收不了山货,去镇上也没那么勤, 一时又闲下来。

  齐山终于将新木床做好, 他没买木材,用最普通的松木。不过知道谢知云爱讲究, 打的是四柱架子床, 在围子和顶上都雕了些花纹,又刷了层桐油。在外晾上好几天, 才搬进屋。

  至于那张大竹床, 则放进隔壁卧房, 往后总能用得上。

  一开始做的两张单人竹床,挑出一张重新送回山洞,夏天躺在上面打个盹儿也挺好。另一张被齐山拆开,改做两把椅子。

  架子床比竹床稳固得多, 尤其是做那档子事儿时,不怎么嘎吱嘎吱响, 再不必担心床给弄散架了。而且床顶还可以蒙帷幔,热天里能挡挡蚊虫。

  总之,俩人都挺满意的。

  一高兴, 就又折腾到后半夜才睡下。

  第二天,谢知云不出意料地起晚了。

  太阳很好,二黑正趴在院子里晒太阳,两只前爪还捧了根嗦得光溜溜的兔腿骨,磨牙似地啃咬。听到开门声,立马跑上来,围着谢知云打转。

  谢知云伸手在它头上摸一把,抬眼看向从菜地回来的人,“拔这么多萝卜做什么?”

  齐山将满满一筐带泥的大萝卜放到地上,跺脚赶跑凑到跟前嗅闻的二黑,笑道:“这段时间天气好,我想着也晒些萝卜干,炖肉又是个滋味。”

  “那行,我洗完脸再给你帮忙。”

  “不急,你先吃饭,都在锅里温着。”齐山蹲下身,拿起一颗萝卜,掐掉顶端绿油油的叶子,放到一旁。

  谢知云前脚刚迈过门槛,闻言回头问道:“你吃了?”

  “嗯,吃过才下地的。”

  谢知云不再多话,快速盥洗完,就掀开锅盖,从锅里拿出一碗南瓜粥,和几个萝卜丝饼。

  灶洞中的火未完全熄灭,水还在腾腾冒气,蒸得饭食也热乎乎的。

  就他一个人,懒得端来端去,直接往灶门口一坐,便开始吃饭。完事儿就着热水,将碗筷、锅灶擦洗干净,就拿上菜刀和砧板,去院子里帮忙切萝卜片。

  冬日里太阳没那么烈,晒东西不易干,因此萝卜片切得比较薄,将几个大竹匾都给铺满。照样送到屋顶上搁着,高处晒得时间更长。像今儿这样的大太阳,晾一天就不担心发霉烂掉。

  齐山将最后一匾萝卜片放好,顺着梯子下地,顺手拿起靠在墙边的扫帚,清理散乱到四处的萝卜皮。

  谢知云则把萝卜缨子拾进筐,按了又按,还差点儿没装下。

  “竟这么多,看着还挺嫩的,都剁了喂鸡么?”

  齐山:“要不择些出来,压点儿酸菜?管得时间挺长,不怕它蔫了坏了。”

  谢知云似懂非懂地点头,“你说怎么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