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伤心的唐军士兵们

  杨广三征高句丽。

  不得不征,不能不征,明知战争胜算不大,却依旧要远征高句丽。

  展示武力、威慑天下。

  最大的原因就是,消耗世家门阀所控制的府兵数量。

  信的最后,萧太后讨了一个赦免。

  等同于变相的承认了,长安城有人与北恒城有联系,但没明说是这个人是刘文静,只说,若李渊要杀一位从三品以上的官员,请赦免。

  萧太后身边的老太监会拿着信物到长安,会在必要的时候出示信物。

  李渊看完问萧瑀:“弟,可曾读过此信。”

  萧瑀回答:“此信不敢,我是臣子,万万不敢断窥视,圣人刚才也看到了,漆封完整。”

  李渊伸手在火烛上把信给烧了。

  正好这时,萧公公进来:“圣人,公主殿下有信。随军报一同送来的。”

  李渊点了点头。

  萧公公双手将信捧到李渊面前。

  李渊看完,大笑。

  “去传二郎来,把信给他看。备茶。”

  “是。”

  李渊请萧瑀品茶,聊的是北恒城的情况。

  萧瑀讲的直白:“北恒城已经没有兵马,只有文官。北恒城维持治安的,不是兵,是一支商队的护卫,此商队属于朔州,是朔州官办的商队,为北恒城供给燃料,就是石炭。”

  “圣人。”萧瑀又说道:“北恒城也发现了石炭矿,浮土之下数尺就可以开挖,但那处却驻扎着唐军。”

  “隋,已经亡了。北恒城连攻打都不需要,臣奏请圣人,保持现状。”

  保持现状,李渊也是这样想的。

  隋,真正也就剩下萧太后,和一个四岁的杨政道了,宇文化及杀掉了太多的皇家男丁,活着的宗室还不配称为皇室。其余的百官,倒也是忠心于隋,宁可在那边自己种菜,也不愿意归附。

  没必要把事情做绝。

  没一会功夫,李世民到了。

  入殿,施礼。

  李渊问:“信看了?”

  “儿臣看了。”

  “说说看法。”

  “儿臣以为,应给舅舅再加上良田万亩,儿臣愿意把长安城北父皇赐的田让出来。”

  李渊摇了摇头:“小气。”

  说完,李渊伸手一指萧公公,萧公公立即上前,李渊吩咐:“去把朕登基前的袍服取来,只说国舅连一身正式的朝服都没有,朕那几件给他穿。而后下诏书,大唐未取之地,只要国舅看上了,随他选十处,站在山顶十箭范围内都归他。”

  萧公公吓坏了,扑通一下就跪在地上:“圣人。”

  李渊脸一沉:“朕说话你不听。”

  “不是,不是。”萧公公赶紧去取了。

  登基前,李渊有几套新衣服,刚制好就没用了。

  因为,他接受禅位,是皇帝了。

  登基前嘛。

  唐王。

  萧公公去取的时候,李渊对萧瑀说道:“弟,请再赴北恒城,当面问清楚,要保的那个人是不是刘文静,若是,弟带着诏书去见国舅,朕,特赦。若不是,让表嫂知道,刘文静将会被诛九族,他本人凌迟。”

  萧瑀吓了一跳。

  这其间发生了什么事,刘文静干了什么。

  自己的姐姐保他。

  难道是,暗通北恒城!

  “圣人。”

  李渊一摆手:“不说此事了,辛苦一下,再去北恒。”

  “是。”萧瑀只能应下。

  李渊又看向李世民:“二郎,攻打萧铣你若想领兵,就去吧。或是愿意在长安处理这些政务,先把八水八惠修好。”

  李世民:“儿臣听父皇吩咐。”

  李渊语气重了几分:“让你自己选?”

  “儿臣选治水。”

  李渊没再说什么,只是一摆手,示意李世民可以离开去忙了。

  李世民施礼退下。

  他是真的忙。

  眼下每天只睡两个半时辰。

  只说这八水八惠,可不仅仅用于防洪,除了灌溉用水,国舅府的小吏们象跟屁虫一样的跟着。他们满脑子都是怎么修水渠,可以多建几个大水车。

  还有,渭水码头、大运河码头。

  这帮家伙不断的写建议书,反正就要扩大,扩大,再扩大。

  钱就算是有。

  劳役呢。

  没那么多人去做工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