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刚开始炼铁,突然大军搜山
想要熔铁,先搞木炭。
杨一笑现在已经弄清楚了,这个时代的技术封锁很严重,朝廷为了愚民,严控盐铁等物,不但老百姓不懂得炼铁,连民间的铁匠也不准学。
比如铁匠铺想要打制农具,必须向朝廷购买炼好的铁块,通过这种方式,掌控百姓民生。
又比如顾老六曾经试着炼铁,可惜烧了三天三夜没能成功,铁还是铁,没有融化。
这里面的原因,后世之人都懂,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值不够,达不到融化铁器的临界值,所以不管烧上多久,铁器不见任何变化。
由此可见,民生之艰!
如此简单的技术,朝廷竟然不让老百姓掌握。
说白了,是害怕,封建王朝欺压民众,担心老百姓会造反,所以既要愚民又要严防,根本不在乎老百姓的穷苦。
这种森苛的手段,已经持续几百年,短时间之后,根本无法解决。
杨一笑暂时也没打算去解决。
首先是因为他实力不足,贸然露头容易被一下拍死,其次是因为他想借机,趁着这种社会现状悄悄发展。
如果所有人都懂炼铁,那他还发个屁的大财?
反而不懂好,越不懂越好。
大家都不懂,唯有他熟悉,这就意味着市场广阔,而且缺少竞争对手。
炼铁!
开干!
当天傍晚,小两口搬进山中。
由于尚不知道能否成功,所以连顾老大等人也瞒着,小两口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沿着一条山溪搭建了窝棚。
下一步,搞木炭。
其实木炭的燃烧值也不够,最高只能达到1000度左右,铁的熔点则是1538度,差距500多度才符合。
但是,古法炼铁有一项技巧。
具体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土炉,再加上相应的鼓风设备,竟然能够解决物理限制,成功的把燃烧温度推到接近1600度。
而1600度的高温,完全可以融化铁。
所以第一步,必须先搞木炭。
搞木炭很简单,这时代漫山遍野都是树木,只要舍得力气砍伐,大量的木材可用。
小两口用了半个时辰功夫,伐倒了两棵一搂多粗的大树,随后又用了一上午时间,挖出了一个简易的木炭窑。
这种炭窑不难,没什么技术含量,说穿了,其实就是个土坑。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记载着烧炭的典故,仅仅是一个老翁,自己就可以烧炭,可见,确实很简单。
这活的主要难点在于累。
刚刚伐倒的木材,含有不少的水分,所以重量很足,搬起来累得满头大汗。
幸好顾小妹从小吃苦,杨一笑则是性格坚韧,小两口齐心协力,总共装窑了两千多斤。
然后,简易炭窑的上面盖土。
至于窑的下面,点燃柴火烘培。
木炭的形成原理,乃是木料在半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不完全燃烧,耗费时间长短不一,主要看窑的质量如何。
由于这个小窑是临时建造,属于最简陋最低等的炭窑,所以杨一笑估算,至少需要24个小时。
这就是一天一夜。
趁着这段时间,他开始建造另一个土窑,这个窑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放在古代绝对属于最顶级的科技。
建窑过程中,顾小妹帮不上忙,所以就在炭窑那边负责烧火,偶尔会跑过来给杨一笑擦擦汗。
这个温婉的小丫头,真是太让人满意了。
第一天,在忙碌之中度过。小两口歇了一夜之后,次日清晨又准备干活。
第二天,眼看就要成功了,心里难免有些激动。
然而,世事无常,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山里面突然出现了变故。
清晨之时,顾老大等人急急而来,一见面就告知一个消息,昨晚山里竟然发现了军卒,并且,那些军卒在搜山。
搜山?
杨一笑忍不住皱眉,心里颇为紧张,忍不住问道:“莫非县里下定决心,要追缴你们的逃税?否则的话,为什么派兵搜山?”
顾老大摇摇头,低声道:“不是,不是追缴逃税。那些兵卒似乎在寻人,况且他们并不是县里的兵。”
杨一笑微微一怔,心中升起好奇,道:“寻人?这山里有什么人值得派兵寻找?”
顾老大再次摇摇头,道:“不清楚,总之不是我们这些苦哈哈。”
说着一停,继续又道:“我昨晚躲在暗处偷偷观察,发现那些兵卒非常的紧张。我隐隐约约听到他们说话,语气之中带着很明显的惊恐。”
杨一笑又是一怔,越发忍不住好奇,问道:“他们说了什么?语气为什么惊恐?”
顾老大仿佛回忆一下,然后压低声音开口,道:“似乎他们在说,找不到人就得死……”
找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