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胡汉大辩论

  大夏朝廷暂时没有精力去攻打西域之地。

  原因在于凉州地区需要休养生息,不宜派遣大军进行远征,而且夏军还要防备吐蕃和回纥。

  更何况敦煌郡距离伊吾郡八百余里,大军远征需要耗费大量粮草,这对夏军来说非常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伊吾太守袁光庭乃是大唐死忠。

  这家伙不愿意投降大夏朝廷,贸然带兵攻取只会玉石俱焚。

  目前殷无咎思考的是如何收拾华夏大地的胡人番民,为此他特地把宰相们召集到皇宫商谈对策,看看这究竟是杀还是留。

  紫微宫,含元殿。

  李萼和他的两个舅舅崔无极和崔无虑主张一律诛灭。

  郑虔和郑珣瑜一老一少主张留下胡人,双方互相展开激烈辩论。

  左仆射崔无极对于胡人极为厌恶,他率先站出来发表意见:“侍中令和翰林大学士,你们不要以为胡人番民都是善良之辈,李唐天子对待他们有多好不用我说了吧?”

  “开元年间的六胡州之乱、天宝年间的安禄山造反以及我朝今年的幽州之乱,足以证明戎狄之性有如禽兽,畏威而不怀德!”

  侍中令郑虔皱着眉头反驳道:“凡事不能矫枉过正,这天底下胡人是杀不完的,我们应该总结前人教训,而不是举起屠刀大开杀戒。”

  面对侍中令郑虔的反驳,左仆射崔无极直接引经据典开口说道:“李唐天子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李唐天子对于天下苍生的最大贡献在于让我们看到他错得如此彻底,这外族胡人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当举天下之兵将其剪灭,终不以此贼遗子孙。”

  此话一出,侍中令郑虔陷入沉思。

  右仆射崔无虑跟着补充说道:“纵观古今中外,所有道德礼仪廉耻都被生存原则所塑。”

  “例如回纥胡人南下掠夺我朝边境百姓的过冬粮食,结果就是回纥胡人成功活下去,我等汉家儿郎全部饿死。”

  “回纥胡人对于自己人来说就是英雄,而对我等汉家儿郎则是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敌,由此可见道德和正义永远无法跳出立场原则。”

  崔无极和崔无虑两人对于兴衰灭亡看得非常透彻。

  他们认为世间所有疾病里面,体内有病是最难治的,一个人受到外伤不算什么,哪怕濒临死亡也有可能救回来,这种浴火重生往往是新一轮强盛的开始。

  要是体内受伤那就完蛋啦,看似躯体毫发无损,实则放任病伤蔓延扩散,为了维护表面强大而不断剜肉补疮透支自我,直到最后整个身体萎缩崩坏,彻底灭亡万劫不复。

  汉家儿郎才是华夏大地的树干根基,胡人番民顶多就是枝条和树叶。

  植物树木尚且晓得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养料的消耗,从而在冬季保存必要的能量养分,确保来年春天的生长。

  可惜有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为了团结胡人番民而毁掉自己的文化历史、价值观、荣辱观,下次再有风雨飘摇之时,还能指望谁去给你留取丹心照汗青呢?

  对此翰林大学士郑珣瑜继续反对说道:“两位仆射此言差矣,纵观古今哪有这么多胡人番民,你没发现很多人跟我们汉家儿郎长得一模一样吗?”

  “其实大多数都是汉人胡化,每次天下大乱的时候,四夷便会大举进攻抢夺边境地区的人口资源,借此快速壮大自身。”

  “只要我们持续辅以王化教导,这些胡人番民也会重新变成汉家儿郎,如同鲜卑族那般融入中原大地。”

  听到这话,侍中令郑虔捋须微笑道:“翰林大学士言之有理,上天自有好生之德,能够不动刀兵者才是上善之策。”

  “侍中令,你想得未免有些浪漫了吧?”

  李萼忍不住讥讽说道:“一个人的粮食,你却想要分给两个人吃,你还觉得这不会打起来吗?别忘记每年土地就产出这么多粮食,人口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粮食。”

  “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你有多少人就会产生多少灾民,届时灾民遍地没有足够粮食,纵使再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那也回天无力。”

  眼见李萼暗中嘲讽侍中令郑虔,郑珣瑜毫不讳忌质问道:“既然尚书令觉得人口过多存在危害,为何不限制百姓们的生育呢?按你所说汉家儿郎没有粮食可吃,大家同样会铤而走险进行造反!”

  李萼微微摇头苦笑道:“若是四夷之人全部死绝,天底下只剩下汉家儿郎,那我肯定会提议限制百姓们的生育,使其人口不至于太多。”

  “可是你别忘记四夷仍然威胁着我朝,你不生有的是人生,就拿漠北草原的游牧胡人来说,为什么他们经常需要南下抢劫?”

  “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也有人口过剩的时候,每次草原雪灾降临的时候,游牧胡人都会大举南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抢夺汉家儿郎的过冬粮食。”

  殷无咎听着他们五人之间互相辩论,双方都是引经据典互不认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萼认为郑虔过于保守。

  郑虔认为李萼过于激进。

  说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个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方式,最后还要他自己提出意见。

  “胡人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可用之而不可亲之,可使之而不可信之,非我族类终究其心必异。”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