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草庐论道,梁甫吟!

  陈玄踏入室中,只见迎门的客厅位置,早就摆好了几案的茶点酒水之类。

  “早就听说高人有未卜先知之能,今日方知所言非虚啊。”张孝天笑道。

  陈玄的眉头,却是微不可察的皱了一下。

  他的观察力极为精细,看出了某些招待之物有动用过的痕迹。

  虽然痕迹细微,但毕竟与刚摆好时有所区别。

  诸葛亮是何等人物,怎么可能会给他们备上一桌残品?

  难道,今日前来造访的不只是他们这一波人?

  陈玄向周围房间打量了一下,随即找了个位置坐定,双手放于膝上,没有再看那些果盘等物。

  诸葛亮将陈玄的微妙动作尽收眼底,心说太平道天师果然非凡。

  “孔明先生,久闻先生大才,今日特来请您出山。”陈玄开门见山,直接表明目的。

  “呵呵,”诸葛亮也已坐定,捋须笑道,“孔明乃是乡野村夫,难堪大任,只求躬耕而已,并没有什么大志向。”

  陈玄当然不会相信诸葛亮的这些说辞。

  “无识之辈不识高士,把先生当作村夫,难以看出孔明先生的崇高志向,”陈玄开口说道,“先生又何必拿这些话来自谦呢?”

  “难道天师您知道孔明的心意?”诸葛亮眼前一亮。

  他又想起了进门之时,陈玄说的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越回味就越觉得,这句话好像就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一样。

  陈玄并不作答,而是微闭双目,轻轻吟道: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吟到此处,陈玄停了下来,转而望向正襟危坐的诸葛亮。

  “这是?”张孝天只觉天师吟诵的诗句,语言质朴,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但是这是什么诗句?张孝天从来没有听说过。

  “田疆古冶子,难道指的是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张孝天问道,“那不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吗?”

  “正是,”陈玄点头,“可以说是有功之士。”

  说话间,诸葛亮洒然开口,声音清亮: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张孝天抚掌赞叹:“原来这才是全诗内容,天师您与孔明先生一应一和,可传为佳话啊。”

  “此诗名叫《梁甫吟》,作者名号已不可得,但其行文简约,明白晓畅,字里行间似有深意。”陈玄介绍道。

  “陈天师,敢问你对晏子这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忽然正色问道。

  “我想先听听孔明先生的看法。”陈玄将皮球抛了回去。

  诸葛亮轻轻站起身来:“这首乐府诗,孔明闲时常常吟诵歌唱。”

  “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皆为孔武有力之辈,且对齐国有功,深受齐景公信任。”

  “像这样的人物,想要在刀兵上战胜他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谁能想到,他们三人却因为一个儿戏一般的计策,齐齐殒命?”

  “我认为这首诗,乃是悲处士立身之不易,讽晏子为相之不仁。”

  诸葛亮说完了,又重新落座。

  张孝天听完诸葛亮的分析,一时陷入沉思。

  是啊,晏子作为口口相传的“名相”,一向以善机变、巧谋划闻名,可是当他将机变与谋划用到朝堂斗争上,竟然干出了自断齐国武脉的事情。

  看来就算是那些贤臣名士,如果不小心,也会犯下过错啊。

  张孝天回顾自己在黄巾军中为官的经历,开始反省自己的大小过失。

  隔壁房间,刘备同样若有所思,他觉得诸葛亮分析得很好,其中的观点他也赞同。

  但是,他更好奇的是,陈玄会作出什么样的解读。

  “孔明先生此言差矣。”陈玄沉声开口。

  张孝天闻言一愣,心中有些担忧。

  天师明知诸葛亮为人心高气傲,但却直截了当的反对孔明先生的意见?

  此行的目的还能达到吗?

  “哦?”诸葛亮并不作恼,反而来了兴趣,转头望向陈玄,“敢问错在哪里?”

  “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三人,不过是粗人罢了。”陈玄解释道,“他们所谓的功劳,其实皆是些谄媚小道。”

  “愿闻其详。”诸葛亮若有所思。

  “比如公孙氏。在齐景公打猎之时,遇到猛虎咆哮而来,一旁的公孙捷,直接挥舞着双拳打死猛虎,救下了齐景公。世人皆称赞其格虎之猛,救驾之功。”

  “但是这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