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

上前见礼,宁悟明颔首,抬腿向前走,问道:“去送你小舅舅了?”

  “去送徐先生一程。”宁毓承答道。

  宁悟明怔了怔,道:“相识一场,徐先生算不得打坏,你做得不错。你小舅舅替他说几句话,以后再出来做事是不能了,下场不会太过凄惨。”

  宁毓承唔了声,道:“我并未与小舅舅提过,让他帮着徐先生说好话,徐先生犯了事,按律处置便可。莫要高于律法的重,也莫要以权谋私,从轻发落。”

  宁悟明又一愣,他盯着宁毓承半晌,终于道:“小七,这些时日,你们母子相处得很好,阿瑛阿瑶还有你在一起,你们才是一家子,我不好前来打扰、”

  “阿爹,我没想那么多。阿爹也不要想太多,阿爹会是个好官,好人,好父亲,甚至好夫君。”

  宁毓承神色寻常,声音也平静,宁悟明心头却莫名难受。

  他这些好,却不是对宁毓承他们母子。宁毓承他们母子之间的亲近,与他也无关系。

  宁毓承并不在意,未尽之意,提醒他做错了事,就像是徐先生一样,要受到责罚。

  人不能贪心,得陇望蜀。

  宁悟明心情诡异地宁静,同时又觉着缺了一块。

  这是回江州府之后,宁毓承正式表态。

  他这辈子,永远失去了这个儿子,他们母子几人。

  第106章 ……

  夏恪庵押送贺道年进京后,朝廷动作迅速,贺道年家财充公,罢免官职永不起复。徐先生与马先生均被斥责,分别罚没钱千贯五百贯。

  所有罚没的私财,皆进了陛下的内帑。

  陛下高兴之下,着礼部赞溢了夏老太爷与田老夫人,齐氏被封为县君。

  夏恪庵从京城归江州府时,顺道带回了稻种。眼见春耕即将过去,在宁毓承的建议下,采用温水浸种的方式,在宁氏特意留下,以及自己的官田中,种下了异地而下种的稻。

  耽误的异地换种终于得以施行,宁毓华恰好赶上,几乎天天出城前往李家村,守着田中的稻谷。

  从春耕伊始,得天公作美,算得上风调雨顺。七月流火,田中的稻谷由青转黄,谷穗日渐饱满。

  田

  中的稗子,也随着稻一起疯涨,老农小心翼翼行走在田中,将齐连根拔起。稗子生命力顽强,只要沾着水就能活,拔起的稗子必须带走,免得又落回田中与稻争肥。

  太阳出来后天气炎热,宁毓华一大早就背着竹筐下了田。到了半晌午,能看到的稗子终于悉数拔掉,他方放下竹筐,在水渠里洗干净腿上的泥,趿拉着布鞋上了田埂。与种地的老农一样,裤腿仍旧挽着,随意在田埂上一坐,拿出水囊仰头猛灌一气。

  宁毓承没有下去,他在淤泥中不会行走,最初下去时,腿没拔出来,差点摔一跤。宁毓华并非心疼他,唯恐稻子被压坏,坚决不许他再下去。

  “大哥。”宁毓承戴着斗笠走过来,手上拿了只莲蓬,顺道递了过去。

  “现在的莲蓬还没长老。”宁毓华只看了眼,没有伸手去接。

  莲蓬时村中幼童嘴馋采了来,一定要分他,宁毓承很高兴收下,平时没少吃他零嘴的幼童,见到他拿了莲蓬,高兴得笑裂了嘴。

  宁毓承收回莲蓬,在宁毓华身边坐下,慢慢剥着莲子吃。

  风吹过,吹来阵阵热浪中,夹杂着草木与水淡淡的腥味,稻谷唰唰响。

  宁毓华拔了草根,在嘴里有一下没一下嚼着,望着面前的稻田出神。

  莲子吃完了,宁毓承拍拍手,转头看了旁边发呆的宁毓华几眼。平时宁毓华很敏锐,这次却毫无所觉,似乎是想出了神,眉头蹙起,看上去心情不大好。

  “大哥在想甚?”宁毓承沉吟了下,还是开口问道。

  宁毓华吐掉被嚼烂的草根,声音低沉道:“快出孝了。”

  非承重孙替祖辈守孝,一年的齐衰不杖期,下个月他们就将出孝。

  宁悟明他们守斩衰重孝,还需要两年,宁府仍然尚在孝期。除去婚姻嫁娶以及大张旗鼓举办筵席,孙辈等可回学堂继续学业,当差做事。

  宁毓华将要回京城候官,等候吏部的遴选。回到京城后,他肯定不会苦等,回到翰林院乃是轻易而举之事。

  “大哥是怕看不到收稻了?”宁毓承问道。

  宁毓华没有做声,过了好一会,他才低声说道:“我不想回去,我想守在田间地头。祖父去世虽伤心难过,但这一年,我过得很平静,满足。想到要踏足京城,我夜里时常会惊醒。”

  他抬手搭在胸口,“这里空荡荡。”

  宁毓承想了下,问道:“大哥,你可有与大伯母与大嫂商量过?”

  “未曾。”宁毓华苦笑一声,摇摇头,说道:“阿娘肯定受不了。周氏娘家人都在京城,她自小在京城长大,不习惯江州府的气候,早就盼着回去。”

  宁毓澜宁毓衡待后年秋闱时便要下场,钱夫人憋着一口气,要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庶子比过去,以她的心气,估计会晕过去。

  周氏远离娘家亲人,崔老夫人钱夫人她们虽还算好相处,身为媳妇,难免束手束脚。肯定比不过在京城时,小两口独自过日子舒坦。

  “嗯,这肯定不行。”宁毓承附和了句。

  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