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
“果然印刷有误!”人群里有人大呼。
“老板,这文章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怎么行?快快向印刷厂讨要这部分内容。”
“正是正是,如果不然我可要退货了。”
刚刚还看热闹的老板顿时正襟危坐,连忙安抚乱糟糟的人群,“诸位稍安勿躁,今早送报来的中科院学生是看过报纸的,没有什么异议。”
中科院负责报纸的编辑印刷,既然中科院的学生都没有异议,说明报纸内容没有错漏。
那么,一道醒目题目横在上头是个什么意思?
方才第一个出言的书生眼神一变,他想到了。
是考题!
朝廷的官员通过报纸头条,向天下学子士人出了一道立意极其宏大的政论题!。
“这李清照又想做什么?”
坐在家中还未上朝的官员们也看到了这道【何为人哉】的题目,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则陷入沉思。
在官本位的士大夫眼里,这道题立意就有问题,就是的完完全全的病句。
马车在路上哒哒哒慢悠悠地朝皇城行驶着,车内,御史中丞与礼部尚书分坐两侧,礼部尚书摸摸花白的胡须,沉吟,“一国之本在于人,看来咱们不去找她的麻烦,她却是破釜沉舟定要与我等作对到底。”
往日这位老尚书平和温吞的沧桑眼眸此时倏然射出了精光,“一国之本确在于人,然‘人’非‘人’也。所指的国之本是一国君主,是文武百官,是天下的读书人。
自古以来,但凡强盛的国家,礼乐完备,礼乐崩坏则国家衰亡。位置的尊卑与主次,是礼乐的核心。”
而他一眼就看出李清照此题的问题所在,未曾基于尊卑主次出题,反而有探寻一个国家当中,究竟谁主谁次的意味在。
“呵,她这是自掘坟墓啊。”王时雍笑了,“官家不会任由李清照动摇国本。”
在他看来,当今官家赵芫实非女子也,权欲甚至超过男子。别看官家整日将北地百姓放在嘴边,历朝历代将百姓时刻挂在嘴上的集权君王难道少了吗?
不过都是为了稳定巩固王朝之统治罢了。
“不如让事情闹大,为了江山社稷,我相信官家必定会出手对付这位由她自己一首提拔起来的院士。”二人相视而笑。。
今日朝会上,礼部提出劝学一事,专门送了一套《资治通鉴》到赵芫的书房。《资治通鉴》无疑一部出类拔萃的好书,成书于神宗年间,一经问世,文人学子无不追捧。成为了读书人必读之书。
赵芫读过,而今,礼部重新将它摆到了朝堂上,真的只为了劝学?
翻开来,内容首页,便是‘臣司马光曰:臣知天子的指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事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候、卿、大夫等官爵。’
‘四海之广,亿民治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记超纲的作用吗。’
‘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等官员,卿、大夫官员有通知士人与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
不得不说这本书能被历代帝王大力推荐,实应感谢司马光的口才,瞧他在撰写史书的第一段就先将天授皇权捧了起来,皇权若想维护自己的统制,就得认同礼教的规矩。
朱娘在一旁打扇,见官家陷入沉思,不由好奇礼部送来的书是出了什么纰漏不成?
一个晃眼和赵芫对视了眼,她连忙转过目光,假作没窥伺官家。
赵芫笑了声,“朱娘你来看司马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既然被官家点破了,朱娘只好红着脸颊,羞赫上前来倚在椅子旁边认真看去。作为当今官家身边第一大押班,朱娘自然是读过书的,而且很聪慧。
“官家,司马相公是说只要人人都守规矩,国家就能长久兴盛呢。”朱娘眨眨眼,讨巧地说。
司马光为这段阐述: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饰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护卫心腹,树木的枝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很好地为第一段为什么要维护阶级严格的划分做出了解答,为,国家长治久安。
朱娘自小读的书中智慧无外乎尽皆如此,做出如此回答也就不奇怪了。
就算,她心中有不一样的看法,也不会说出来给官家听的。
官家身为官家,想听的当然就是司马光所说的这些话。
朱娘自觉回答的万无一失,正期待着官家给出正面的回应,却不想她家官家似笑非笑,神情不似赞同。
她心中不由的一惊,难道自己在官家面前失去了分寸?揣度错了圣意吗?这虽是个小问题,可在朱娘看来却是致命的,连忙使劲思考起来。眼睛死死盯着司马光说的这几句话,恨不得从字里行间搜刮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不一样?
不一样!
官家不认同,说明她不能顺着看司马光这段话,她得反着看。
终于,朱娘低呼一声,看明白了。
但看明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