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
苏风澜手起枪落,只见一枪当胸贯心,经过昨夜苏风澜的精细打磨,闪着寒光的枪头削铁如泥,轻而易举的穿透了将领的铠甲,一击即中那将领的心脏,一枪毙命。
收拾了将领,苏风澜转身朝城门楼走去。经过一番搜寻,果不其然在二楼的守房的角落里发现了达兰台与朝洛门二人。
苏风澜已是喜不自胜,仰天大笑道:“哈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此地一并解决了你二人罢…达兰台,朝洛门!今日就是你们的死期到了!”
此时达兰台与朝洛门二人手上都拿了兵器,达兰台说话声音都有了底气:“苏风澜,我们二人对你一人,该是你的死期到了才对!”
朝洛门则是直接对苏风澜开骂:“要打就打,打架之前还拽什么铁鞋什么费工夫,你们大胤朝人就是爱拽酸诗!哪像我们苏金国人说干就干,从来不怵!”
“嘴上功夫厉害可不能保你无忧,还是得手里见真章!”话音落地,苏风澜持着长枪向达兰台刺去!
城门楼上,苏风澜一人与达兰台、朝洛门缠斗在一处,城外已是温以恒率大军赶到巴雅城,直奔巴雅城的皇宫而去。
皇宫里的苏金国人早已逃窜,偌大的宫殿里,只有国王阿日斯兰端坐在他的王座上,冷眼盯着温以恒向他走近。
几日之前,温以恒还是受困于战局的忧军将领,阿日斯兰还可在宫殿里呼风唤雨定下温以恒及胤军的生死。
如今二人初次见面,便已是一龙一猪的天差地别之境。
窗外是成片成团的火烧云,映红了室内的光景。
温以恒所站的位置正好在窗外透过的光照之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坐在王座里的阿日斯兰却隐没在投影之中,恍如循循老去的将行之人。
温以恒看在阿日斯兰是一国之君的面子上,并没有像打了胜仗而在敌人面前志得意满的粗俗人一般,而是选择给予阿日斯兰作为国君的最后尊严。
温以恒从苏九冬手里接过锁链,对阿日斯兰淡淡道:“苏金国君,请吧。”
阿日斯兰坐着没动,只严肃道:“如今败局,皆因我们算计不如你,败便是败了。如今本王人在此处随你处置,任杀任剐,但只有一事求你,你需嘚应允。”
温以恒侧头与苏九冬对视一眼,缓缓道:“苏金国君但说无妨。只有不是太过分的要求,恒会尽量满足。”
阿日斯兰的声音从暗处传来,陡然多了不可控的颤抖与沙哑:“本王的要求很简单,只稍你这位大元帅抬一抬手就能做到…”
“如今我巴雅城已经沦陷,眼看苏金国已是你大胤朝囊中之物,你切不可允你们军队士兵伤我王城百姓分毫。”
温以恒明白阿日斯兰这是不愿让城里的苏金国百姓受辱,所以甘愿以自己的不抵抗来换取百姓的安危,不由得感叹道:
“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原来苏金国君也是通读过我中原左丘明之书,知晏子不死君难的言论。”
温以恒对阿日斯兰认真许诺道:“苏金国君大可放心,我们大胤朝的军队训练有素,不是山野鲁莽之辈,绝不会拿无辜的城中百姓开刀,如此,苏金国君便随恒回营罢。”
温以恒话音刚落,便有士兵将阿日斯兰扣上锁链,推上囚车关入巴雅城的大牢中,由郭启峰看护。
温以恒与苏九冬这边风波已定,苏风澜与达兰台二人在城门楼一战也分出了胜负。今日一战,朝洛门命丧苏风澜之手,达兰台被苏风澜重伤。
由于天铎帝嘱咐过必须要活捉达兰台,是以苏风澜才没有对达兰台下杀手。
达兰台不肯服输,哪怕受了重伤,嘴里还是停不下来骂人的话:“苏风澜!莽夫竖子!今日你不杀了本相,往后待本相东山再起,便是你命丧之时!”
“如今你的国家都亡了,往后若成了我大胤朝的都护府,不仅得对我大胤朝俯首称臣,还得言听计从每年受我大胤朝管束,还谈何东山再起呢?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苏风澜从不在意败军之将的言论,知这是达兰台最后发泄怒气的机会了,所以也宽量达兰台的骂声,只轻飘飘一笑:
“劝你老实些,回头看在你曾是相国的份上,还能给你安排个环境好一些的监房。”
说完,苏风澜轻车熟路给达兰台戴上手铐脚镣,命士兵打包好朝洛门的尸体,下城门楼与温以恒汇合。
如今阿日斯兰与达兰台皆被温以恒擒获,大胤朝与苏金国在漠北对峙了数十年的情势已然发生逆转,苏金国的国土最终还是被划入了大胤朝的国境范围。
持续了三个月有余的战事终于得到平定,这三个月以来,活紧张或激动或徘徊惆怅,如今终于得以尘埃落定,所有人皆是松了一口气。
温以恒作为行军大元帅的身份,从巴雅城内释放了原先一批被俘虏作为人质的大胤朝西受降城百姓,更遵从阿日斯兰的意愿,下令胤军将领士兵不可伤害城中无辜百姓。
然而经过一夜休整之后,原先与一共四十二万胤军作战的六万守城苏金军,如今只剩不到五千人。在温以恒的默许下,苏风澜命人将剩余的五千余苏金军拉入峡谷中击杀。
苏九冬对温以恒的命令有些意外:“全杀了?你不是已经向阿日斯兰许诺过,不伤苏金国百姓么?这些苏金军也是苏金国的百姓。”
温以恒脸上满是漫不经心:“我只向阿日斯兰许诺了不伤城中无辜的百姓,并没有把话说满,仍然留有余地…这些苏金军也杀了我们不少士兵,他们并不属于无辜的百姓。”
“回首我们从卓特城一路或追击到巴雅城,沿路全都是苏金军士兵的尸体。为什么要杀他们,只因他们也残杀了我胤军的将士们,一报还一报而已。”